信管·召唤 | 冬至怎么吃?(国内篇)

冬至吃吃吃

在一年365个昼夜中,有这样的一天,这一天的夜显得极为漫长,冷风在暗夜中跳起华尔兹,可你,只能窝在宿舍,和学习与书本相依(做一个快乐的肥宅)

那么该怎样熬过这漫漫长夜,以最美好的心情迎接阳光呢?

答案只有一个——吃!

“吃”作为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,当然也有吃的讲究和文化。冬至来临,全国各地是怎么“吃”过冬至呢?


北方:

冬至大补—羊肉。

中医上讲究“四季五补”,其中冬季“滋补”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进补方法。冬至开始,民间便开始从这天“数九”,正如俗语说的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。在我国北方(还有重庆和四川的部分地区),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。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,在此时吃上一锅炖羊肉,更有御寒滋补的双重功效。

羊肉味甘而不腻,性温而不燥,历来被视为补阳佳品。冬季适当进食,为进补最佳食谱。对于老百姓来说,吃羊肉自然也就被列为冬季进补御寒的主要方法之一。


去哪儿吃?

校内:学一(羊杂汤、涮羊肉),佟园一楼,燕南一楼西南角的窗口

校外:秦晋羊汤凉皮,东南门外秦唐味道(据说肉夹馍更好吃?)

   附亲测佟园羊杂汤实物图(啧啧啧~真香)


不冻耳朵—饺子

我国北方地区民间素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。冬至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关系,最常见的韭菜馅预示着“久财”之意。最为常见的白菜肉馅即“百财”之意。香菇肉馅的饺子,则寓意“鼓财”;酸菜馅寓意“算财”;芹菜馅则代表“勤菜”,都有吉祥的寓意。

冬至吃饺子的由来,据说是古代河南名医张仲景因记挂乡亲们在冬天耳朵受冻,遂于冬至那天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医棚,向穷人舍“祛寒娇耳汤”(“娇耳”即现在的饺子),使人吃了以后只觉浑身温暖,两耳发热。为了纪念他,民间百姓就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传承延续至今。

去哪儿吃?

学一食堂

学五食堂

勺园2号窗口

PS:佟园中午也有水饺供应哟!


南方:

潮汕、上海、云南等—汤圆。

潮汕有“吃了冬节圆多一岁”之说,其中“冬节圆”就是汤圆了,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,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。在很久以前,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,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、屋梁之上,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,预示明年丰收、全家团圆,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。如今人们也不在贴甜丸,不过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。

在上海,旧时有诗云:“家家捣米做汤圆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”上海人在冬至这一天习惯吃汤圆,来庆祝冬至的到来。用糯米粉做成面团,里面包上糖、肉、苹果、豆沙、萝卜丝等,新酿的甜白酒、花糕和糯米粉圆子,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。

去哪儿吃?

校内:勺园一楼、农园一楼进门卖饮料处、学五一楼

(亲测校内汤圆为3元一碗,一碗10个,直径2到3厘米,且均为黑芝麻馅)

上图为校内勺园汤圆实物图


江南水乡—红豆糯米饭

相传,共工氏有不才子,作恶多端,死于冬至这一天,死后变成疫鬼,继续残害百姓。不过,这个疫鬼最怕红豆,于是,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,防灾祛病。

去哪儿吃?

校内:学一早餐-红豆糯米粥(已经是小编能在校内找到的最相近的了)

心动不如行动,转发到朋友圈,带上你的小伙伴一起开吃吧!


祝大家冬至快乐~

撰稿:董婧文、迪拉拉
编辑:董婧文、迪拉拉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